网站地图 - 广告服务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 > 时局 > 正文

秭归首届屈原法治论坛大会交流 论屈原的法治情怀

       

来源:未知 编辑:admin 时间:2023-04-07
导读:屈原既是一位明于治乱、造为宪令的立法者,也是一位哀民生之多艰、探求法律民情基础的政治家,更是一位遵循绳墨法度、追求国富法立的法律思想家。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的屈原(约公元前三四0前二七八年),是中国法治史上第一个用诗歌表现了崇尚法治精神的法律人

屈原既是一位明于治乱、造为宪令的立法者,也是一位哀民生之多艰、探求法律民情基础的政治家,更是一位遵循绳墨法度、追求国富法立的法律思想家。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的屈原(约公元前三四0—前二七八年),是中国法治史上第一个用诗歌表现了崇尚法治精神的“法律人”。屈原的诗歌也可以说是一支法律求索之歌,阐述了其伟大的法治情怀。

具体分五个方面来论述。其关键词为:品行、公平、正义、廉洁、民生。这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屈子的法治情怀。

一、屈原高尚的法治情操

作为一名立法者,屈原《离骚》开篇,就表明了自己肩负的崇高的立法者身份:“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”皇室后裔,正好又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个难得的吉日。真是天降英才。立法者要公平公正,屈原的父亲就取本名“正则”、“灵均”。正、均二字也是屈原家族世代传承的“家训”。“纷吾既有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”。屈原内外兼修,仪表堂堂,立法者所具备的任职的内在美外在美条件完全具备。“不吾知其亦已兮,苟余情其信芳”。“惟兹佩之可贵兮,委厥美而历兹”。其法治情操完全不需要被人赞赏,自认为非常够标准。

时间紧迫,屈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追求法治。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。“老冉冉之将至兮,恐修名之不立”。“路曼曼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“及余饰之方壮兮,周流观乎上下”。“奉先功以照下兮,明法度之嫌疑”的屈原在无法实现其“美政”目标时,对时光流逝充满无奈和惆怅。多次提出“时不可兮再得,聊逍遥兮容与。”“时不可兮骤得,聊逍遥兮容与。””岁忽忽而遒尽兮,恐余寿之弗将“。

在立法中,屈原有他的誓言:“蹇吾法夫前修兮,非世俗之所服;虽不周于今人兮,愿依彭咸之遗则”。“宁濭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为此态也”。“虽体解吾犹未变兮,岂余心之可惩”。“阽余身而危死兮,览余初其犹未悔”。“既莫足与为美政兮,吾将从彭咸之所居”。“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”。“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”。效法先贤,尽管有些规则超前大众还不理解,但愿意像古人彭咸投水自尽一样承担一切后果。

屈原内心纯洁,志向高远。“芳与泽其杂糅兮,唯昭质其犹未亏”,“忽反顾以游目兮,将往观乎四荒”。“吾过改更,我又何言?”“与天地兮同寿,与日月兮齐光”。“深固难徙,更壹志兮”。“行比伯夷,置以为像兮”。“以为君独服此蕙兮,羌无以异于众芳”。在政敌对手面前,屈原并没有贬低对手,认为其他群臣也是“众芳”,是已经根茎变质的众芳。但他绝不同流合污,自比兰蕙更高洁。

二、屈原追求公平的法律情结

司马迁认为“邪曲之害公也,方正之不容也”的屈原,一

生追求公平公正,“规矩”、“绳墨”、“法度”等词多次出现,体现了屈原追求公平的法律情结。

 “不抚壮而弃秽兮,何不改乎此度?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。”“国富强而法立兮,属贞巨而日娭”。“固时俗之工巧兮,偭规矩而改错;背绳墨以追曲兮,竞周容以为度”。“何时俗之工巧兮,灭规矩而改凿?”屈原认为,最重要的还是法律;如果没有法律,第一无法体验上天的意志,第二不能强国,第三不能实现公平。不仅对于法律本身,作为法学家,屈原特别注重法律程序,包括证据、庭审、质证的过程。以自己的切身体会“蔽晦君之聪明兮,虚惑误又以欺,弗参验以考实”来强调。但是同时,他检讨自己盛气志而过之,强调申诉和审判都需要冷静理性。《天问》中,屈原就鲧的处罚过程,强调了无罪推定的重要。他采取反问的方式,很能引人思考。屈原主张法制,反对情绪化和心治,他说:“背法度而心治兮,辟与此其无异。”同理,权力可以让人屈服,但是不能让人心服,发现人心和法制的重要关系。

对于司法人员,屈原的标准要求很高,要有执行力、分辨力。屈原对司法人才提出的要求中,首先是对国家的真诚:“岂余身之惮殃兮,恐皇舆之败绩!忽奔走以先后兮,及前王之踵武。”他要求司法人员要遵循法度,要具备司法能力水平。“举贤而授能兮,循绳墨而不颇;皇天无私阿兮,揽民德焉错辅”。“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,岂珵美之能当?”“弗省察而按实兮,听谗人之虚辞”。

要唯才是举。好比马与马车。要用良马,不用劣马。有良马,还要有好车夫。“却骐骥而不乘兮,策驽骀而取路。当世岂无骐骥兮?诚莫之能善御。”“无伯乐之善相兮,今谁使乎誉之?”。尤其是品德要求,“昔三后之纯粹兮,固众芳之所在。”“所非忠而言之兮,指苍天以为正”。屈原例举不少平民出身法治大家,如傅说、吕望、宁戚、彭咸、百里奚、伊尹、管仲等人,要大家作为榜样学习。“鸷鸟之不群兮,自前世而固然“。反之不能“虽萎绝其亦何伤兮,哀众芳之芜秽”。品德还要坚持修炼。要“食玉英”。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;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,长顑颔亦何伤”。“亦与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。他要求敬畏法律,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”。要“独立不迁,岂不可喜兮”,“苏世独立,横而不流兮,“秉德无私,参天地兮”。他反对结党营私,投机钻营,损害法律的尊严。“惟夫党人之偷乐兮,路幽昧以险隘”。“世并举而好朋兮,夫何茕独而不予听?”“民好恶其不同兮,惟此党人其独异”,“既干进而务入兮,又何芳之能祗?”“惟此党人之不谅兮,恐嫉妒而折之!”

三、屈原坚守正义的法治情愫

屈原名“正则”,正义的法则。坚信正义的力量不可阻挡。

他认为朋党谄媚只能蛊惑一时,迟早会打回原形。“君念怒以待远兮,应清澄其然否”。这里“然”,就是道理,公理,也是自然规律。这是正义所在。他认为正义分三个层次:如三皇五帝和自古圣贤富有正义感;第二层次商汤、齐桓公等帝王;第三层次武丁、崔文子、王子侨、伊尹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。正义的力量如日月星辰,不可逆转,也与非正义不能苟同。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”。“四时递来而卒岁兮,阴阳不可与俪偕”。“彼尧舜之耿介兮,既遵循而得路”。反之,夏桀、商纣“夫唯捷径以窘步”。要坚守正义,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“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”。“依前圣以节中兮,惟凭心而历兹”。“汤禹俨而祗敬兮,周论道而莫差。”坚守正义还要寻找知音同伴,单凭一人之力显得薄弱。“曰勉升降以上下兮,求榘镬之所同”。“何灵魂之信直兮,人之心不与吾心同?”另外要胸怀天下,“览冀州兮有余,横四海兮焉穷?”在正义之路上,要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。“出不入兮往不返,平原忽兮路超远。”他相信正义即将到来,心志必须专一,“情冤见之日明兮,如列宿之错置。”“计专专之不可化兮,愿遂推而为臧。”

四、屈原的悲天悯人的民生情衷

“民生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,所谓“民

生在勤,勤则不匮”。屈原的诗歌中,出现了大量的“民生”、“民德”、“民心”等词句,反映了屈原思念故土,热爱家乡,爱护百姓的民生情衷。

法律与人民的关系,屈原看的很清楚。他看到了水和船的关系,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。法律就是为了人民,依靠人民,造福人民。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。“民生各有所乐兮”。“瞻前而顾后兮,相观民之计极”。他愿百姓康宁,祝福家乡。“愁人兮奈何,愿若今兮无亏;固人命兮有当,孰离合兮可为?”“竦长剑兮拥幼艾,荪独宜兮为民正”。鲧依靠人民,终于治水成功。“禹之力献功,降省下土四方”。禹也是体察民情,治水成功。“汤谋易旅,何以厚之?覆舟斟寻,何道取之?”“何条放致罚,而黎服大悦?”壮大队伍也好,国家灭亡也罢,刑罚罪人等等,都是要让黎民百姓高兴啊。他认为百姓虽低微但力量强大啊,“蜂蛾微命,力何固”?“皇天之不纯兮,何百姓之震衍?民离散而相失兮,方仲春而东迁。”“哀州土之平乐兮,悲江介之遗风”。“农夫辍耕而容与兮,恐田野之芜秽”。“愿摇起而横奔兮,览民尤以自镇”。没有人民的依靠,再牢固的城郭再厚实的铠甲也会被攻破。“谅无怨于天下兮,心焉取此怵惕?”“谅城郭之不足恃兮,虽重介之何益?”他希望国家人民平安幸福。“赖皇天之厚德兮,还及君之无恙”。我个人认为这里的“君”就是国家和楚国的百姓。

其爱护百姓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屈原的家风,以及屈原在两次流放期间,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。江河湖泊,山川大地,到处都有他的足迹。他借用神仙传说翱翔云游,对百姓疾苦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楚怀王死后,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楚,一路高歌猛进。攻破郢都,楚顷襄王在项燕的保护下将都城郢东迁于陈(信阳)城阳城。屈原见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,田园荒芜,悲愤欲绝,夜不能寐。“仰明月而太息兮,步列星而极明”。公元前278年春,屈原投江。古时交通信息不便,屈原又在流放期间。应该看到了百姓民不聊生的惨状。

五、屈原秉承廉洁的崇高情志

《楚辞》中首提“廉洁”。《楚辞》有云:“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尔未沬。”《卜居》则云:“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”。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《楚辞·章句》中注释: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洁”,其意是说,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,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,就是廉洁。他是廉洁的倡导者,也是身体力行者。为了保持廉洁,屈原高呼“令五帝使折中兮,戒六神与向服。”用天打五雷轰的精神直视灵魂深处。那些“众皆竞进以贪婪兮”的人,那些“忽驰骛以追逐兮”的人,将会“芜秽”臭名远扬。对于廉洁,屈原指出要树立榜样,要“修美”。“尧舜之抗行兮,瞭杳杳而薄天”。“愿荪美之可光。”“望三五以为像兮,指彭成以为仪。夫何极而不至兮,故远闻而难亏。善不由外来兮,名不可虚作。孰无施而有报兮,孰不实而有获?”他拒绝假廉洁,空喊口号。“卒没身而绝名兮,”“恬死亡而不聊”,为此他宁可守住清白,死有何惧。他要求不要迷失自我。如果迷失在红尘中,应感到羞愧。“委厥美以从俗兮,苟得列乎众芳”。他体谅上级的难处,“芳与泽其杂糅兮,孰申旦而别之?”要“闭心自慎,”要胸怀旷达没有贪求,“廓其无求兮”。在名利面前,“处浊世而显荣兮,非余心之所乐;与其无义而有名兮,宁穷处而守高”。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通过换位思考,对渔夫的对话,进一步阐明廉洁操守的重要。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醴?”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。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”。这是屈原廉洁的真情告白,打动了千百年来从政者的心,真正树起了廉洁从政的丰碑。

总之,屈原的诗歌中包罗万象,博大精深。涉及国家安全、农业、林业、生态环保、气象、土地、食品安全、卫生、婚姻家庭、船舶交通等诸多法律,需要认真分项研究。

(作者:金惠敏 湖北宜昌市法学会党组成员、专职副会长、秘书长)

 

责任编辑:admin
栏目分类
Copyright © 2020-2022 十安热线 版权所有
本站所转载的文章、图片等内容,版权归来源方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蜀ICP备2020037269号 返利测评返利平台推荐报废车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