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赋能青光眼防治:2025世界青光眼日,中视眼科助力“早筛早治”
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显示,青光眼是全球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,致盲率高达15%,约8000万人患病,其中10%因未及时治疗失明。我国青光眼患者超2100万,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.3%,但超过70%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(《中国青光眼指南2023》)。自2008年起,世界青光眼协会将每年3月6日定为世界青光眼日,3月第二周定为“世界青光眼周”,旨在提升公众对“视力小偷”的认知,呼吁早筛早治。
中视眼科吴建梅主任提醒:“每40秒就有一人因青光眼失明,但早期干预可有效避免悲剧。”
青光眼的危害:偷走的不只是视力
不可逆性致盲:视神经损伤无法修复,晚期患者视野缩至“管状”,最终失明。
生活质量崩塌:失明患者抑郁症风险增加3倍,跌倒骨折概率升高50%。
经济负担沉重:晚期治疗费用是早期的10倍,且无法恢复已丧失的视力。
图片来自网络
三、高危人群与早期信号:这些症状千万别忽视
青光眼六大高危人群:
① 40岁以上中老年人;
②青光眼家族史者(风险增6-8倍);
③ 600度以上高度近视;
④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;
⑤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;
⑥长期熬夜、情绪焦虑者。
早期临床症状:
✓眼胀头痛(尤其晨起或暗处);
✓虹视现象(看灯光有彩虹光圈);
✓视野逐渐缩小(如走路常撞门框);
✓近视度数短期内快速加深。
图片来自网络
中视眼科吴建梅主任建议:“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,也应每年做一次眼压、OCT和视野检查。”
青光眼的预防与治疗:抓住黄金干预期
预防三原则:
控:控制血压、血糖,避免长时间暗环境用眼;
避: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(>500ml)、趴睡等升高眼压行为;
查:40岁后每年眼科检查,高危人群每半年一次。
治疗手段:
早期:药物控制眼压(如前列腺素类滴眼液);
中期:激光小梁成形术(SLT);
晚期:滤过性手术(如小梁切除术),但仅能延缓失明。
数据表明,早期治疗患者10年视力保存率超90%,晚期不足30%!
AI技术的未来展望:精准医疗的新希望
尽管AI诊断尚未进入临床,但全球研究已展现潜力:
筛查效率提升:AI分析眼底照片识别青光眼的准确率达95%(实验室数据),可辅助基层医生快速初筛。
个性化治疗预测:通过机器学习分析患者眼压波动规律,优化用药方案。
中视眼科的探索:与高校联合开发“青光眼AI预警系统”,积极探索AI在青光眼防治中的应用,未来拟在社区医院试点,为青光眼防治提供有力支持。
中视眼科吴建梅主任寄语:“AI是医生的望远镜,帮助我们看得更早、更准,但患者的主动筛查意识才是第一道防线!”
中视眼科眼健康公益筛查
光明未来,始于今日行动
在AI技术成熟之前,我们并非束手无策,今天的每一次检查,都在为明天的视力投保!世界青光眼周期间,中视眼科集团旗下各医疗单位,将持续走进社区,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眼部检查服务,普及青光眼防治知识,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,助力青光眼“早筛早治”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用科技与爱心守护每一份光明,帮助青光眼患者重拾希望,迎接美好的未来。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