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评《无名》的“审判意义”,突破了世界影史战争片的固有模式》
中国电影《无名》,一部“象征主义反战史诗杰作”,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,它最突出的特点是1,作为战争题材,首次“以艺术的影像、艺术的语言聚焦内阁幕后风云”,2,极其重点突出了它审判侵略者的意义。国际媒体如《时代周刊》也对《无名》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誉。
对于“聚焦内阁”,其标志性为“电影中段一场葬礼”和“电影临近结尾一段台词”。
一场葬礼,是亲王被杀,主持葬礼的也是隔海而来的亲王,这是一场小范围的葬礼,画面中,中国代表何主任(梁朝伟出演)和叶秘书(王一博出演)都在现场,可见,他们就是在与“内阁顶层”进行较量。
一段台词,是渡部将军说他准备要回国了,内阁已经同意他回到农村当农民,要知道,那可绝对不是他想回家就能回得了家的,没有“内阁的允许,是做不到的,需要国家付出代价,需要国家做为交易的砝码。
以上两处,都不是简单直白地把内阁拍给你看,而是很隐秘地隐藏于细节中,非常影像地、艺术化地。
至于“审判意义”,则是集中爆发于一个场景,集中于王一博的表演。
“我不能允许你脱下军装,你怎么能回去当农民,你只有穿着军装,我才能从人群里一眼把你辨认出来”,这是“象征主义的巅峰”。除了“题材就是审判”的战争电影,如《纽伦堡审判》,《无名》之外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有“对侵略战争,对侵略者的审判”,战争结束了,就是结束了。《无名》实现了巨大突破。“军装是侵略战争的标志”,这个场景也许在现实中不一定存在过,但是它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士创造了“胜利的梦场景”。它不是战争审判、不是军事审判,它是“个性宣言”,魅力前所未有。
全面聚焦“战争发动与战争终结的核心与策源”是《无名》的最大特点,区别于之前世界所有战争电影。从艺术表现的稀缺性,和审判侵略者的意义来说,中国电影《无名》在黑白片《西线无战事》、美国巨片《辛德勒的名单》之后,可入世界影史最佳序列。
王一博“清冷、邪气、偏偏又隐隐透露正义感”的独一无二气质,和这段台词是绝配,不化妆、不多余表情、动作节奏感卡点,浑然天成、找不到任何表演杂质,浑厚的男性低中音也很给力。“盥洗室终审”是“以英雄个体的名义对一个侵略性国家的深深质问,是对一台战争机器的灵魂审判”。
100年电影历史已经证明,一部电影杰作的认定,很大程度依赖于“名场面”和“名台词”,《无名》做到了。
相关文章: